從來反對「北約東擴」的基辛格為何轉軚支持烏克蘭加入北約?

Share Button

new1-1

年近百歲的美國前國務卿、國際政治戰略家基辛格(Henry Kissinger)在《經濟學人》於5月17日刊登的一場訪問中,闡述了其對於烏克蘭北約成員地位的立場轉向。如今適逢中國歐亞事務特別代表李輝為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奔走歐洲五國,在17日才剛與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y)低調地見過面。愈來愈積極調解俄烏戰爭的中國,又會否重新考慮其反對北約東擴的立場?

此一時彼一時

作為美國國際政治現實主義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基辛格向來反對美國本着意識形態動機將北約邊界東擴到冷戰後的俄羅斯邊界之上,認為西方必須接受烏克蘭與俄羅斯的歷史性關係,因而讓烏克蘭「芬蘭化」,保持其間於俄歐之間的中立地位。

從2008年小布殊(George W. Bush)政府推動烏克蘭和格魯吉亞加入北約以來,到2021年12月拜登(Joe Biden)當局一口否定莫斯科對於限制北約東擴的提案、堅持北約「門戶開放」政策,從基辛格的角度來看,這些步步進逼的態度最終就觸發了普京(Vladimir Putin)2022年2月出兵烏克蘭的決定。

不過,隨着這場原本人們以為「幾天內搞定」的戰爭慢慢變成了一場消耗戰,基辛格對於烏克蘭加入北約的態度也經歷了緩緩的演變:戰爭之初,他表示希望烏克蘭割地求和;去年8月,他稱烏克蘭「正式或非正式地」也應該被當成北約成員;去年12月,他表明俄烏和平進程「應該將烏克蘭連結到北約,無論如何表述」;本年1月,他聲言中立的烏克蘭再無意義,而烏克蘭的北約成員地位將會是「一個合適的結果」

在其與《經濟學人》進行的訪問中(訪問在4月底進行),基辛格進一步闡述了其立場轉變背後的原因。

下一場俄烏戰爭可能由烏克蘭發動?

跟過去一樣,基辛格依然認為美國本來並不應該推動北約擴張至烏克蘭。可是,俄烏戰爭打了接近15個月,芬蘭和瑞典也相繼加入北約,基辛格就認為在俄烏戰爭的終局中讓烏克蘭加入北約有兩大考慮。

其一是「俄羅斯已經不是它曾經是的傳統威脅,因此俄羅斯的挑戰應該放在另一個脈絡中作考慮」——外交家不愧是外交家,說得直白一點,基辛格的意思大概是這場戰爭已經證明了俄羅斯不再是一個有力的軍事威脅,就算烏克蘭加入北約,俄羅斯也沒有足夠實力反對。

其二是「我們如今武裝烏克蘭到了一個地步,使它成為了在歐洲擁有最佳武裝卻有着最小有戰略經驗領導力的國家」,因此「為了歐洲的安全」,烏克蘭應該加入北約。

這種邏輯與傳統的西方思想可算是南轅北轍。人們普遍認為北約是對於烏克蘭的保護傘,因此即使俄烏戰爭告終,要保證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歷史不會重演,烏克蘭應該加入北約,從而對俄羅斯構成阻嚇。

但從基辛格的角度來看,相對於俄羅斯再次動兵,他更為擔心的卻是烏克蘭對俄發動戰爭的可能。

在其三言兩語之間透露出的對俄悲觀態度中,基辛格表示,戰爭告終之後,俄羅斯很可能失去很多得來的土地,大概只保留到克里米亞半島上的黑海艦隊總部塞瓦斯托波爾(Sevastopol),又或者只能回到2022年2月開戰前的實控狀態。

但無論土地劃分如何,烏克蘭國內的民族主義者對喪失任何一寸土地必然心有不甘,俄羅斯國內的民族主義者亦然,如果任由一個武裝起來的烏克蘭在北約以外自由行動,其民族主義者可能會以軍事行動嘗試從俄羅斯手上奪回失去的領土,使歐洲再次陷入戰火,因此,以北約保護傘限制烏克蘭的獨立軍事決策能力才是上策。

基辛格甚至表示,「如果我可以跟普京談,我會告訴他,在北約之中的烏克蘭對他也更安全。」

根據基辛格的解讀,對於烏克蘭最終加入北約,歐洲主流國家抱持反對意見,他們認為時刻有被俄羅斯入侵可能的烏克蘭「風險太高」,最好就是給予烏克蘭最先進的武器,讓烏克蘭自己保護自己。

烏克蘭在北約之外武裝自保的選項

事實上,澤連斯基5月13日至15日訪問意、德、法、英四國之後,歐洲主要國家武裝烏克蘭的動向已變得愈來愈明白。意大利已聯同法國低調將SAMP/T防空系統送到烏克蘭,並在羅馬附近完成對烏軍的相關訓練;德國一次過宣布了27億歐元軍援,相當於其過去近15個月的軍援總和;除了步兵戰車等軍援項目外,法國也跟隨了英國向烏克蘭輸出射程達250公里、在法國稱為「SCALP-EG」的「暴風影」(Storm Shadow)巡航飛彈。

同時,歐洲多國也明顯正在聯手施壓美國容許他們將F-16出口到烏克蘭。英國和荷蘭達成了組成國際聯盟採購F-16供應烏克蘭的協議;英國、法國、比利時都以不同方式表明將會向烏克蘭飛行員提供飛行訓練(英、法兩國都沒有使F-16服役,卻能提供基本訓練,而比利時則擁有F-16,卻不足出口供應烏克蘭);而實際上正以F-35取代F-16因而有剩餘戰鬥機可輸送烏克蘭的歐洲國家則是丹麥和荷蘭——無獨有偶,荷蘭是最早表明對輸出戰鬥機持開放態度的國家之一,丹麥則表示在夏天前會作出決定。

人們普遍相信本年7月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Vilnius)舉行的北約峰會將會是美國「轉向」的時機。

另一邊廂,烏克蘭外長庫列巴(Dmytro Kuleba)5月15日在《外交政策》撰文,列舉對烏輸出F-16的「五大理由」,似乎是要在美國外交精英階層製造輿論;美國眾議院兩黨議員本周也去信拜登當局,批評白宮堅持F-16並非烏克蘭最急需武器的立場是「人為和虛假的選擇」。

早在本年2月,《華爾街日報》已報道過英、法、德三國正準備以升級輸烏軍援去鼓勵烏克蘭在本年稍後啟動對俄談判。該報道特別點明這些國家的提案並不包括向烏克蘭提供北約的保護傘。

從上述種種事態發展可見,歐洲國家似乎真的如基辛格所料,正往「武裝烏克蘭卻將其排除在北約之外」的方向前進。

如果俄烏停戰的條件最終真的以烏克蘭「武裝自保」而非加入北約的方式作結,未來的「基辛格主義者」要言討筆伐的,可能不會是「北約東擴」,而是「北約沒有東擴」。這可算是歷史發展的一大諷刺。

當然,從今天的角度來看,我們沒有辦法肯定基辛格對於烏克蘭民族主義者將會再挑戰火的預測是否準確。但正如基辛格所言,如今芬蘭已經加入北約,瑞典也正將成為北約成員,烏克蘭重回中立已不可能。以北約成員地位去規範一個反俄烏克蘭的行為,確是一個可以減低衝突風險的出路。

至少從2022年2月北京冬奧習普會起,中國的公開立場往往是反對北約東擴。但時移勢易,正俄烏之間積極促和的李輝,確實應該考慮一下基辛格提出的擔憂。

原文網址: 從來反對「北約東擴」的基辛格為何轉軚支持烏克蘭加入北約? | 香港01 https://www.hk01.com/article/899542?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Share Button
本篇發表於 政治觀察, 社會經濟。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你可以使用這些 HTML 標籤與屬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