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自信 與大陸共建良制

Share Button

new1-1

兩岸有相同的文化背景,綠營不應輕視台灣經驗對大陸民眾的吸引力,而應重拾李登輝「建立新中原」的自信,與大陸共建「良制」。

大陸改革開放20多年來,兩岸實力對比出現顛覆性的逆轉,大陸不但走出文革的鎖國封閉和貧窮落後的困境、揮別六四事件造成的動亂與孤立,晉身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與亞洲軍事強國,更改變了全球地緣戰略結構,掀起全球政經新典範再造的浪潮。蔡政府誤判兩岸現狀,輕忽拒絕「九二共識」對兩岸關係的破壞力,承受了比前幾任更大的北京壓力。

但這段期間,美國川普政府展現強烈支持台灣的態度,國會也相繼提出友台法案,泛綠營樂觀認為,中國崛起及美中巨額貿易逆差兩大壓力,驅動美國社會的反中浪潮與川普對發動貿易戰。中方一旦反擊,華府就可能挑戰「一中原則」,將是台灣最有利的機會。美國國務院日前宣布召回駐多明尼加等3國大使或臨時代辦,參議員賈德納提出「台北法案」,授權國務院反制在北京壓力下對台灣採取不利行動的國家,我在南太平洋的友邦諾魯也挺身反擊北京的霸道,都使綠營歡欣鼓舞,認為「情勢大好」。

川普政府看似要顛覆美中關係,但不要輕忽川普的商人性格,更不可低估他與習近平私人交往的力量。川普一波波綿密攻勢下,大陸反應相對溫和,而且習近平出乎預料取消參加北韓國慶閱兵,這是習對川釋出的訊號,中美衝突雖升高,但不至於失控。

另一方面,我們看到,日本和印度近來相繼採取行動,對中國降低對抗、增加合作,歐盟國家也對美國貿易保護主護反彈加大,川普實際上無法根本改變行之多年的貿易和外交關係結構。美中不僅經濟發展互依互賴,面對全球性重大議題,美國仍需要中方合作才能解決,美國不可能長期一意孤行。

無論美國與世界關係如何改變,美台關係受制於中美關係原則不會改變,無論中美如何交惡,美國友台的程度終究有其極限。《華盛頓郵報》專欄作家羅金發表的專欄就指出,川普政府行政體系上下充滿友台官員,但川普態度搖擺,實際政策進展卻如蝸行牛步。

台灣與世界的連結非常重要,但與大陸的關係更重要,面對地緣政治格局和經貿規約處於打破與重建的關鍵時刻,台灣須在兩岸關係變動和全球秩序再造中找到自身的定位,開創台灣的最大價值,才能因應兩岸未來可能的挑戰、獲得最有利的談判籌碼。

蔡總統執政兩年,同時面對大陸促統與獨派法理台獨壓力、執政不利民意支持度持續走低,加上中國崛起擠壓美國亞洲影響力的趨勢更為明顯,內憂外患交織,卻仍堅持「維持現狀不變」,足見蔡總統深知台灣不能重返對抗老路。兩岸不對抗原則下,面對大陸主動積極的對台政策,就不能採取頭痛醫頭,甚至假裝不痛的因應方式,而應以戰略思維整合台灣優勢,一本開放與自信信念,為兩岸談判秣馬勵兵。

台灣超過一甲子的發展,生存發展的壓力始終不斷,美國與大陸因素多次改變,每一次改變都造成台灣內部深層的動盪,加上威權時代黨外抗爭及民主化後政黨輪替,造成一次又一次內耗與紊亂,始終憂患重重。但共同打拚出來的生活方式,卻也建立起「亂中有序、依法行政、人民當家」的秩序,成為真正的「台灣價值」。台灣曾經創造經濟奇蹟與亞洲民主改革燈塔的光榮,已成功融合不同族群對台灣的共同情感,完全沒有必要在政治圖騰和意識型態鬥爭上虛耗。

台灣是全球中小企業發展的成功典範,更是從一黨制走向民主制的典範,台灣開放的公民社會、言論自由和人權保障,廣獲國際稱許,這正是中國大陸經濟改革開放有成後,尚未完成的「功課」。大陸不會走西方民主的道路,但仍然需要摸索自己可長可久,人民願意用生命守護的制度。兩岸有相同的文化背景,綠營不應輕視台灣經驗對大陸民眾的吸引力,而應重拾李登輝「建立新中原」的自信,與大陸共建「良制」。

大陸正為一黨制下如何依法治國而摸索,台灣不分朝野更應堅守民主的理念和法治的界線,捍衛新聞自由與學術中立,教育下一代獨立思考,讓台灣經驗成為兩岸發展的良性對照和助力。

Share Button
本篇發表於 政治觀察, 社會經濟。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你可以使用這些 HTML 標籤與屬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