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浩鼎 & 中裕事件文章整理

Share Button

2007年當行政院、立法院及中研院以挹注研發創新能量,協助台灣生技新藥產業為名,聯合促進「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草案通過時,本公司即著文對社會大眾做出部份不合理條文其潛在隱憂的提醒。原文如下:

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有重大漏洞,恐將圖利特定公務員,戕害生技新藥產業 (2006/06/17)

近日台灣生技產業中兩大主角「 浩鼎生技」 與 「中裕新藥 」新聞不斷,從臨床數據解盲解釋至新藥授權加國公司的說明,一般民眾霧裡看花,不免人云亦云,無法辨識事實,特將相關評論文章或新聞整理如下,供讀者諸君參考。

  1. 浩鼎乳癌新藥論文獲ASCO接受六月發表(田裕斌/中央社/2016.3.31)
  2. 沈富雄兩大質疑 浩鼎澄清(杜蕙蓉/工商時報/2016.3.30)
  3. 社論–翁啟惠應知所進退(楊婕/中時電子報/2016.3.30)
  4. 尹啟銘專欄>>談笑皆政客 往來盡富賈(尹啟銘/中時電子報/2016.3.30)
  5. 浩鼎說不清的利益 掩蓋翁啟惠學術光芒 (嚴珮華、林怡廷/天下雜誌/ 2016.03.28)
  6. 調整體質 強化生技產業把關力 (蘇益仁/聯合報/ 2016.03.28)
  7. 翁啟惠聲明:女兒認購浩鼎股款是父母贈與 (2016/03/24)
  8. 黃偉哲:中研院應以學術為重 (2016/03/24)
  9. 打開浩鼎股東名單好多名人(經濟日報,黃文奇,2016/03/24)
  10. 發展生技不該模糊「利益迴避」(聯合報,2016/03/24)
  11. 生技產業0變兆元煉金術 謝金河:真是世界奇蹟!(謝金河,2016/03/24)
  12. 中研院新院士名單尹衍樑也在內?(2016/03/24 )
  13. 痛批浩鼎案黃智賢:我哀中研院 (黃智賢,2016/03/24 )
  14. 風評:翁啟惠是馬英九、還是蔡英文的地雷? (2016/03/24)
  15. 批翁啟惠誤導民眾藍委:浩鼎新藥是失敗臨床試驗 (2016/03/24)
  16. 翁啟惠女兒被爆為浩鼎大股東,謝金河:恐成政壇核爆(謝金河,2016/03/23)
  17. 浩鼎大股東潤泰質設1.5萬張股票 籌資42億元 (2016/03/18)
  18. 周成功觀點:浩鼎新藥一個國王新衣的再現 (周成功,2016/3/4)
  19. 石之瑜專文邱義仁的曖昧,翁啟惠的堅定 (石之瑜,2016/02/23)
  20. 名家觀點-浩鼎新藥為何失敗 (2016/02/23)
  21. 從宇昌案談學術界利益衝突的規範 (周成功,2012/01/04)

 閱讀全文

「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有重大漏洞,恐將圖利特定公務員,戕害生技新藥產業 — 2007/6/11

此次由「行政院」、「立法院」及「中研院」共同合作促進「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草案之通過,美其名在挹注研發創新能量,協助台灣生技新藥產業突破瓶頸,但第十二及十三條對公務員兼職的限制放寬,使具有公務員身分之技術擁有者,能透過技術取得百分之十以上之股權,並擔任私人企業創辦人、董事或科技諮詢委員。該法條恐使特定公務員將政府所屬機構的研發成果挪為己用,並據以遂行利益輸送、監守自盜之實。原本立意良善之德政,變成戕害生技新藥產業發展之妖獸,絕非百姓所樂見。

公務員服務法第13條所明文規定的即是公務員經商之禁止,若有公務員違反規定經營商業或是投機事業者,即以撤職論處,意在使掌握公器之公務員迴避利益、公私分明、不以私利以害公義。這種規範在層層法規規範的生技新藥產業尤其重要,否則具有技術之特定公務員利用職務之便,剽取他人知識、刁難審查、利益輸送、監守自盜之情況及其後果將比其他產業嚴重。原本除公務員服務法第13條外尚有「旋轉門」條款在防範這些可能的弊端,但此次在「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草案中暗渡之第十二及十三條,將敞開特定公務員「剽竊及利益輸送之大門」,生技新藥產業將未蒙其利已深受其害,萬不可斷而行之。此外放寬具有公務員身分之技術擁有者,能透過技術取得百分之十以上之股權,此種以政府資源獲得的研發成果,讓公務員無償取得,其公平正義性令人質疑,社會公平正義將蕩然無存。據各大新聞報導,前中研院院長李遠哲及現任中研院院長翁啟惠高度參與「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制定過程並極力支持此法案,此放寬法令可視為對中研院人員量身訂做。而張俊雄院長也提及感謝中研李遠哲前院長、中研院翁啟惠院長提供整套的優惠方案,實難避免瓜田李下圖利自家人之嫌。

聯亞團隊由衷肯定政府認知到國內生技產業需要法規環境的搭配以發揮競爭力,而該生技草案之設計也傳達了大部分政府的美意。唯獨第12和第13條這種舉世首創的圖利特定公務員規定,令人無法茍同。在此,我們呼籲各界一同監督這項進展異常神速的法案,避免私相授受,共同為攸關國家經濟大業及人民健康福祉的生技新藥產業,制定出能有效促進生技新藥產業發展又能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之平衡法案。

 

 浩鼎乳癌新藥論文獲ASCO接受六月發表(田裕斌/中央社/2016.3.31)

(中央社記者田裕斌台北31日電)浩鼎今宣布,乳癌新藥OBI-822論文獲得美國腫瘤醫學年會(ASCO)接受,將在6月年會上發表,市場疑慮稍微去除,也是自2月解盲以來,浩鼎唯一傳出的好消息。

據了解,ASCO接受論文有口頭報告、臨床科學討論、壁報討論、壁報展、刊登論文幾種等級,其中,口頭報告等級最高。

ASCO每年在美國芝加哥舉行年會,是全球最大、最具指標性的癌症、腫瘤新藥發表醫學年會,全球知名藥廠、新藥研發公司均以進入ASCO發表做為市場指標。

浩鼎在解盲結果不如預期下,利空消息滿天飛,包括高層在解盲前有賣股動作,中央研究院院長翁啟惠之女不但是浩鼎大股東,解盲前也賣股,翁啟惠昨天以健康理由請辭中研院長,也讓浩鼎風波持續擴大。

浩鼎OBI-822論文獲得ASCO接受,至少證明OBI-822不如之前解盲失敗後,外界想像的「沒用」,反倒間接證明公司經營階層指出,只是評估方法的不同,由於免疫療法與過去化療在效果評估上使用的機制不同,法人認為,對浩鼎而言,當初申請臨床採無惡化存活期(PFS)確實不利,這點也將在ASCO年會中,獲得證明。1050331

 

沈富雄兩大質疑 浩鼎澄清(杜蕙蓉/工商時報/2016.3.30)

浩鼎風暴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針對前立法委員沈富雄質疑:OBI-822提早解盲和2月初就可送出OBI-822論文摘要給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ASCO)。浩鼎董事長張念慈表示,1、先有論文架構再補數據,是常見醫學發表論文慣例。2、由於復發人數遠低於標準,基於照顧病患才提前解盲。

張念慈表示,由於生技、新藥和解盲及臨床試驗設計過於專業,一般人較難理解,目前礙於參加ASCO論文發表前,相關數據不能事先揭露的學術規範,無法讓社會大眾完全了解OBI-822解盲真相,未來在數據公開後,會和各界多做溝通、說明。

身陷解盲風暴的浩鼎,烽火延燒一個多月來,不僅快折損了中研院院長翁啟惠,浩鼎經營團隊也被打得滿頭包,昨(29)日浩鼎股價更摜殺至360元,以解盲公布前一個交易日(2/19)股價681元計算,跌幅高達47.14%接近腰斬,市值縮水達548.4億元。

張念慈表示,對於申請ASCO論文發表的程序,美國臨床癌症學會網站均已詳細披露;一般論文報名截止日期是2月2日,但很多有意以ASCO為優先發表舞台的論文,可能來不及在2月2日前提出完整試驗數字,像浩鼎情況即是。

這時醫學會通常保留另一管道─a late-breaking data submission,即在2/2截止前,先遞交論文摘要的架構shell abstract,相關的最新具體數據和摘要則後送,但最遲須於3月15日前將完整內容送達。

張念慈強調,這是常見的醫學會論文發表慣例,並非沒解怎麼敢寫報告? 而且所有數據都在2/19解盲後才首度揭露,浩鼎選在2/19周五收盤後才解盲,目的即在避免數據外洩和內線交易之虞。

至於何以提早解盲?浩鼎表示,這個問題早就已經在記者會、法說會都曾經公開說明:OBI-822二/三期臨床試驗計畫在2009設計之初,是以復發人數達289人為解盲標準,如今試驗已經進行了5年半,仍然遠低於此一解盲標準,再持續下去,對於試驗中服用安慰劑的受試者並不公平,才於去年8月28日召集專家會議,聽取專家意見後,決定並於去年8月31日公告將提前解盲。

(工商時報)

 

社論–翁啟惠應知所進退(楊婕/中時電子報/2016.3.30)

中研院院長翁啟惠女兒持有3000張浩鼎股票,已沸沸揚揚吵了一個禮拜,翁啟惠明天下午要到立法院說明。我們認為,翁啟惠在浩鼎案的角色縱然不涉及法律責任,在道德上確實有瑕疵,政治上亦有虧欠,為維護中研院的聲譽,翁啟惠應知所進退,避免在立法院受辱。

翁啟惠與尹衍樑、張念慈和一位美國人一同創立Optimer Pharmaceuticals公司,這家公司又轉投資台灣的浩鼎;2012年時,尹、張兩位原始股東決定出資從母公司手中買回股票,翁啟惠的政治與道德責任,其實就從這裡開始。依照尹衍樑與張念慈的說法,當時由尹衍樑先以每股1美元,總共6000萬美元買回大部分的公司持股,後來其他人依照這個價格再陸續向他買回,翁啟惠卻拒絕購買。當時他已是中研院院長,「拒絕認購」應該有「利益迴避」之意。

如果故事到此終了,今天就不會引起任何爭議。但翁啟惠仍難逃私心,自己不認購,卻由女兒翁郁琇出面,以每股31元認了3000張;一念之差,故事與責任就完全不同了。雖然,依照市場人士的揣測,認為這其實就是以「借名登記」方式,把翁啟惠的股票登記在女兒名下,不過,此說到底缺乏實際證據,尚不應以此論斷其政治與道德責任。

不過,長期在美國從事生技學術研究,同時早已有成立公司經驗的翁啟惠,應該熟知美國對產學合作時,必須遵守的利益迴避與資訊揭露原則是涵蓋配偶、子女;而國內也有《公職人員利益衝突迴避法》規範,中研院在2012年8月時,更曾訂定中研院科技移轉利益衝突迴避處理原則。依照這些法令規定,從配偶、共同生活之家屬到二親等內家屬,及財產信託之受託人,都屬於利益揭露及衝突迴避之關係人。

翁郁琇認購浩鼎股票的時間在2012年12月,中研院的利益迴避規定已出爐;雖然翁郁琇已是「成年子女」,但其認購浩鼎股票,翁啟惠確定知情,因為依照翁啟惠的說法,女兒購股資金來自他的贈與;而且高達9000多萬元的贈與資金拿去買股,翁啟惠也不可能推說不知道女兒買什麼股票。單從這點來看,身為院長,翁啟惠就顯然違反了中研院本身的利益迴避規定。

此外,在浩鼎新藥解盲失利時,翁啟惠幾次幫浩鼎辯駁,先說認為試驗很成功,超過8成有免疫反應,就是有效;繼則再說解盲結果顯示療效指標未達預期,並不代表沒有成功。以翁啟惠中研院院長的身分,又是國際生技權威,而且當時他也知道女兒持有大量浩鼎股票,縱然其出發點是本其專業、為整體生技業發聲,但針對一家掛牌企業發出如此明確的支持相挺言論,明顯不合宜,亦有違利益迴避之要求。

部分幫翁啟惠辯護者強調,生技投資不是「穩賺不賠」,以後來浩鼎股價飆漲質疑翁家,並無道理。不過翁郁琇認購浩鼎股票的時間在浩鼎興櫃掛牌前1周,當時市場已知道掛牌參考價為45元,其中已存有45%的獲利空間。雖然真正掛牌後,股價仍有可能跌破參考價,但以當時市場的預期,已多認為股價必然飆漲,之後股價也確實在轉上櫃前飆到310元,上櫃後最高到755元。坦白說,在此時點下認購,外界難免有尹衍樑是否刻意把利益移轉給翁家之聯想。

至於金管會移送的資料中,解盲前翁郁琇卻有賣股行為,但數量不多;是否涉及內線交易,正由檢調偵查,在此就不多論。即使偵查結果無內線交易,在利益迴避的政治與道德上,翁啟惠確實有虧欠。翁啟惠的學術成就、國際地位值得尊敬,但為中研院聲譽計,翁啟惠是該知所進退。

由浩鼎案引發的問題,則已不僅是翁啟惠去留的問題,未來新政府把發展生技列為重點產業,同時有意籌組及動用政府資金投資、扶植。從浩鼎案中,民眾看到政商與權貴之間的密切互動、獲取利益,其中甚至包括蔡英文的家族;傳說尹衍樑原本列名院士候選人之列,中研院為表彰工程實務界的學術成就,增設工程組院士名額,也因而被曲解成「企業家組」。產官學利益糾纏,民眾看了心中肯定不好受。

新政府既有意成立類主權基金,組織國家隊發展新興產業,裁判欲兼球員介入產業發展,那就更應該建立機制,避免類似「浩鼎幫」事件重演。

(中國時報)

 

尹啟銘專欄>>談笑皆政客 往來盡富賈(尹啟銘/中時電子報/2016.3.30)

浩鼎案如滾雪球般越變越大,是否涉及內線交易等多項法律,自有主管機關進行深入調查。除此,我們應該從更寬廣的視野憂心國家未來。

從《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宇昌案、浩鼎案一路走來,時間是最好的明礬,讓我們可看到一些相同的關鍵人物穿梭在相同的目的,令人擔心:不只是生技產業,甚至在即將執政的新政府,已隱然形成一批新的利益共生集團。這個貪腐新共犯結構由政客、財團、學閥組成。政客玩法、圍事,財團玩金錢遊戲,學閥掌控科技之鑰、發財之門,將渠等箍成一體的是特殊人脈關係。

貪腐集團進行的是藏汙納垢的密室活動,包括如何貪贓枉法、五鬼搬運等,其核心就是彼此利益交換,貫穿其間的則是一個「貪」字。依據立法院前院長王金平爆料,2007年通過的《生技新藥條例》是由蔡英文、翁啟惠、陳建仁等人私下將該條例草案交給他,請託他在立院加速推動。該條例有兩項重點,其一是投資公司投資生技新藥產業可以享受20%抵減營利事業所得稅。我們有足夠理由推論,此項超級優惠就是為蔡英文家族投資宇昌公司而設計。

蔡英文一向高調反對為產業發展提供租稅優惠,痛批是圖利財團、大企業,並且反對為特定產業提供政策,卻偷偷摸摸提出《生技新藥條例》,利用王金平趕在立院休會前飆速通過,不就是為了宇昌公司成立在即配合自家事業投資!最可憐的是王金平和一堆立委,當了蔡英文的白手套猶不自知(或許早知道)。

《生技新藥條例》另一重點是排除《公務員服務法》限制,讓政府研究機構人員可以持有生技新藥新創公司10%以上的股權及認股權證,並且可以擔任創辦人、董事或科技諮詢委員。該等規定明擺著,就是為中央研究院,甚至是為翁啟惠而量身訂製。自此,功利主義堂而皇之走進國家最高學術研究機構,科學家轉型成為生意人。

貪腐集團最不可饒恕之一是無視政府研究機構人員拿的是國家薪水,研究經費花的是政府預算,這些人員都是國家公務員,鼓勵他們把研究成果技轉給產業界,並不等同讓他們直接下海當生意人;想當生意人賺錢發財,就應該離開研究單位、脫下公務員的外衣。可悲的是翁啟惠,一心一意推動《生技新藥條例》,以為有了這塊免死金牌就可以科學家、生意人兩棲,同時享有學者的光環和滿滿的財富,沒想到竟還有《公職人員利益衝突迴避法》等規定在旁邊等著伺候他。

就如中研院澄清稿說的:「科學家的使命就是在追求真相,探索未知」,科學的目的在促進人類進步而不在一己之私,世人因此對能守得住清寒的學者給予崇高的尊敬。中研院第一任院長蔡元培過世後,欠下醫療費,後事費用全由王雲五先生代籌;第三任院長胡適去世後,僅留下書籍、文稿,以及100多美元。前人操守風範,對照近期中研院院長是談笑皆政客、往來盡富賈,只能借用描述美國白宮貪腐的電視劇《紙牌屋》的一句話:「即使你選上總統(獲得學術桂冠),並不表示你可以進入上流社會。」(作者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執行長、前經建會主委)

(中國時報)

 

浩鼎說不清的利益 掩蓋翁啟惠學術光芒 (嚴珮華、林怡廷/天下雜誌/ 2016.03.28)

被看好得諾貝爾獎的中研院長,現在卻成了浩鼎風波的主角。翁家、中研院和浩鼎的三角關係,究竟有哪四大疑點?

中研院院長翁啟惠獲「2016年愛因斯坦講座」獎,被認為是諾貝爾化學獎的入門磚,學術成就再下一城。但此時浩鼎風暴延燒的大火,早已掩蓋其學術上的光芒。

為什麼翁啟惠引發浩鼎連環風暴?因為翁啟惠、中研院、浩鼎關係糾纏不清。

1998年,翁啟惠與現任浩鼎董事長張念慈在美國創辦Optimer Pharmaceuticals(簡稱OPTR)公司2002年,OPTR百分之百轉投資台灣浩鼎,翁啟惠成為浩鼎母公司的股東,直至2013年OPTR被國際知名藥廠美商默沙東併購,翁啟惠出脫所有持股。台灣浩鼎在2012年被OPTR賣給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與張念慈等人,翁啟惠沒有持股。2006年翁啟惠回台擔任中研院院長,自2007年到2014年中研院與浩鼎有授權、合作,都是與翁啟惠之專長醣晶片等相關計劃。

換言之,翁啟惠是全球醣分子權威、又是浩鼎母公司股東,到中研院當院長後,中研院開始持續與浩鼎合作醣分子相關至今。

當中研院、翁啟惠與浩鼎,想開創台灣生技新藥新發明里程碑時,浩鼎股價的飆升金錢戲碼亦同步上映,股市作手、名人、政界關係人士全數加入,浩鼎股價短短三年半就狂飆七倍以上。

翁啟惠為浩鼎解盲失敗背書?

今年二月,浩鼎新藥乳癌疫苗OBI-822解盲失敗,但翁啟惠卻發言指出,「從未看過這麼漂亮的數據」、「有超過八成的病人,打了疫苗有免疫反應,即產生抗體,有免疫反應的病人絕大部份都是有效」、「從疫苗的角度是相當令人興奮的一件事」。

翁啟惠曾表示,他是從產業發展、病人角度提出科學分析。

檢視浩鼎股價,解盲失敗後只連跌四天,從681元狂挫至447.5元,重挫34%,與2014年基亞解盲失敗連跌19天,股價明顯見支撐。

從翁啟惠的發言到浩鼎股價變化,引發外界質疑中研院長替解盲失敗的浩鼎背書,因此,立委曾銘宗要求金管會徹查,一個月內快速移送檢調。此時,卻發現翁啟惠的女兒翁郁琇有三千張浩鼎股票,整體估算利益達十億元以上 。

疑點一 :中研院先後授權浩鼎,翁啟惠之女卻認購浩鼎股票。

根據中研院科技移轉利益衝突迴避處理原則,科研成果授權或讓與給業者做產業利用,承辦與決行技轉的當事人、配偶與二親等以內親屬等,在技轉後,兩年內不得投資接受技轉的公司。在技轉時,應揭露可能發生利益衝突之情事。

翁啟惠是OPTR創辦人,2006年返台任院長後,2007年中研院即與浩鼎展開醣分子合作,2010年浩鼎再取得中研院新世代癌症治療性疫苗與醣晶片專屬授權。接著一一年再與中研院合作進行研發醣晶片應用於癌症檢測。再接著於一四年四月浩鼎與中研院簽署醣分子合成技術專利授權契約。浩鼎自○七年與中研究及翁啟惠一直存在著授權與合作關係,具明顯的合作利害關係。

翁啟惠位居中研院的最高行政首長,其女翁郁琇卻在2012年12月向尹衍樑認購了3000張浩鼎股票,且部份持有至今,完全不迴避投資。

法界人士說,這些專屬授權是伴隨著之前的技術移轉案而來的相關案件。法律有「舉輕明重」,技術移轉都有規定要求迴避了,專利涉及權利與金錢款項的決策,在已知自己二親等以內親屬有投資公司的情況下,更應迴避。且翁啟惠是否有誠實申報二親等以內親屬與往來廠商的關係?

另外,法界人士提出質疑,中研院多年來與浩鼎簽署多項專屬授權合約,必須檢視中研院與浩鼎專利授權條件,包括權利金收取的方式、期限,中間有無不同的條件?

疑點二:翁郁琇持股半個月不到,帳上即獲利2.15億元。

潤泰集團在浩鼎興櫃掛牌前一週,以每股31元轉讓給翁郁琇。根據公開資料顯示,2012年11月16日浩鼎公司與承銷商已明訂了45元的興櫃參考價。12月4日、5日,翁郁琇取得浩鼎,價格低了三成。儘管未上市櫃股票的讓售價依法可私下議訂,但浩鼎同年12月12日以45元參考價掛牌,當日即以102.94元均價作收,翁郁琇認購不到半個月,帳上淨賺2.15億元,是她認購價9300萬的一倍以上,短期鉅額獲利太驚人。

疑點三:翁郁琇是人頭戶?

翁啟惠曾表示,名下已無生技股份,但外界質疑,「窮畫家」翁郁琇為何有九千三百萬可以認購浩鼎股票?翁啟惠指出,女兒認購股票的錢來自他們夫妻在美國贈與。但贈與的時點是何時?若與一二年年底太過接近,法界人士懷疑翁女可能是人頭戶。

疑點四:為何翁郁琇在浩鼎解盲前出售持股?

翁啟惠說,翁郁琇心痛阿姨因乳癌去世,決定認購浩鼎生技股票,支持乳癌治療性疫苗研發,但為何只投資支持一年半左右?先獲利了結1067張,以當時320元左右估算,翁郁琇可獲利數億元。

檢調最新指出,在浩鼎解盲閉鎖期即前三個月,翁郁琇確實賣出十餘張,獲利500萬元。

檢調最新指出,目前士林地檢署正在追查,是否因為事先得知新藥解盲不如預期,才出脫股票避險?是否涉及內線交易?

值得注意的是,翁啟惠針對浩鼎解盲發言時,翁郁琇持有的一九三三張股票,連跌四天,價值跌掉四.五億。翁啟惠的發言後浩鼎止跌,在其女有股票的情況下,是否有違反證交法意圖影響行情之嫌?曾銘宗日前也質疑,學者針對單一股票發言,可能違反證交法,要求嚴查。

學術成就大,個人爭議也大

翁啟惠引發的浩鼎風暴,法界人士認為是否觸及逃漏贈與稅、「公務人員利益衝突迴避法」、「貪污治罪條例」的圖利罪、「證交法」內線交易等,環環相扣的問題,連立法院長蘇嘉全都要翁啟惠把來龍去脈說清楚。

翁啟惠在學術上有極高成就,他的醣化學領域研究,開啟抗發炎、癌症藥物發展的可能,讓外界預測「他將可能是下個諾貝爾獎得主」;一四年獲頒以色列沃爾夫化學獎,成為第一位在台灣工作獲獎者,更在○六年破例以雙重國籍出任中研院院長,至今已是第二任。

任內,他積極延攬海外學人、從曾獲得世界前一百大發明的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主任陳仲瑄,到曾是美國最大醫材創投合夥人張有德或前羅氏藥廠技術營運副總裁楊育民等,都曾被他說動,貢獻於台灣科學研究與生技產業發展。

他更是從2007年「生技新藥條例」鬆綁資金、人才和技術的規定,2011年「科技基本法」修法,讓學研產結合法規的推手。

2011年,翁啟惠因宇昌案幫當時的總統候選人蔡英文聲援而受外界質疑。特偵組已在2012年八月以「查無不法」簽結該案,如今卻又掀起浩鼎風暴。

中研院是我國最高學術研究殿堂,皓首窮經追求人類知識與福祉,中華文化五千年來就是誠信立國,「大學」開宗明義便指出「欲正其心,先誠其意」。過去中研院院長人選以品格第一著稱。以人稱「學界泰斗」的蔡元培開始第一任中研院院長,他曾權傾一時,但死後無一間屋、一寸土,且欠下醫院千餘元醫藥費。

第三任中研院院長胡適參加中研院第五次院士會議時,因心臟病猝發倒地逝世。胡適死後,發現除了書籍、文稿、信件外,胡適生前留下的錢財,只有135美元。胡適說,「金錢不是生活的主要支撐物,有了良好的品格,高深的學識,便是很富有的人了。」

如今,第十任中研院院長翁啟惠三月底要回國,沒人關心他領什麼獎,只希望他立赴國會說明他的股票、金錢的法律問題,以及說不清理還亂的道德爭議。

 

調整體質 強化生技產業把關立 (蘇益仁/聯合報/ 2016.03.28)

浩鼎解盲案,社會大眾及媒體,迄今仍關注解盲過程中可能內線交易及翁啟惠院長的角色扮演。但在學術界,除了周成功教授的立論外,大家更想知道的是,醣類免疫療法抗癌的學理,以及食藥署(FDA)在審核藥物研發許可(IND)過程中,浩鼎OBI-822所提出的臨床前證據是否足以說服審查委員核可進行臨床試驗。

眾所周知,OBI-822是學術界第一種用於醣類免疫療法抗癌的藥物或治療性疫苗。因此,全球醫學界也都關注此次的成果。如果成功,翁院長在邁向諾貝爾獎的路途中,又往前推進了一大步。可是,OBI-822在已發表的論文中,對於免疫反應,及在動物模式中所呈現的抗癌機制,以及打進的抗原Globo-H在器官內的分布,及抗體產生後在乳癌細胞之作用等寶貴資訊,在公開的領域中不易知道。

這些臨床前資料十分寶貴,也關乎醣原及衍生物是否可以有潛力當作癌症免疫療法。我曾在墾丁冬令營及成大的兩次公開演講中,聽翁院長的醣原在醫學上的應用,但無法取得上述資料。浩鼎及食藥署應公布這些臨床前有關機制及動物模式的數據,方能去評估翁院長所說的,抗體反應超乎之意料之外成功的背後意義。

浩鼎選擇在台灣FDA進行臨床試驗,也令我不解。因對一項全新且影響重大的新藥開發,國際大廠一定會選擇美國FDA進行。但美國FDA要求的學術資料十分嚴格,尤其是像OBI-822全新的藥物。浩鼎高層可能受到中裕(宇昌)在二期臨床試驗受到美國FDA嚴格挑戰影響,選擇在台灣先取得藥證再說。對新藥開發而言,這也許是一個聰明的策略,但沒想到因此可能斷送了OBI-822的前途。台灣FDA是否有足夠能力去審查宇昌及浩鼎案,甚至基亞案,都是值得檢討的學術課題。

在過去,台灣FDA審查新藥案件,都因缺乏專業,而流於外部委員外行審內行,而且曠日費時的弊病。但基亞案及浩鼎案,因背後主持人都是國內院士級大師,在專業及壓力下能否適度把關,才是今後台灣生技產業發展的關鍵。台灣衛福部食藥署必須強化體質及國際化,否則類似的案件仍會層出不窮,影響國家產業發展至巨。

 

翁啟惠聲明:女兒認購浩鼎股款是父母贈與 (2016/03/24)

中央研究院院長翁啟惠昨遭爆女兒翁郁琇曾持有3000張浩鼎股票,引發爭議,翁啟惠稍早發布聲明,以下為聲明全文:

翁啟惠聲明稿

對於本人接受媒體訪問從科學的觀點詮釋浩鼎生技研發的乳癌治療性疫苗OBI-822第二/三期臨床試驗解盲結果,經連日來虛心傾聽各界評議,省思當初所發表言論,雖單純從科學家的角度解析解盲結果,卻忽略各界對中央研究院院長的高度期待,沒想到對社會造成如此衝擊,並影響各界對中央研究院的觀感。回想當初接受媒體詢問,思慮確實不夠週延,深感抱歉。

此次出國,先後應邀到以色列科學與人文學院及美國聖地牙哥第251屆美國化學會全國大會發表學術演講,因臨時接獲通知被選為國際重要學術獎項得主(基於國際學術界慣例及尊重主辦單位,在未公開發布前,獲獎者不宜透露相關訊息,請諒解),應主辦單位要求商討頒獎日期及流程,並拍攝得主簡介影片,以致行程延後。待相關事務結束後,本人會儘快返國正式說明,並赴國會報告。

三月三日本人透過中研院發布聲明稿,是單純從《公職人員財產申報法》明訂配偶及未成年子女所有相關財產,應隨同公職人員一併申報相關規範思考。小女已是成年人,2012年認購浩鼎股票相關資訊,均已在未上市櫃發行公司持股轉讓資料公開揭露。為尊重其個人獨立性,也因此未在聲明稿提及小女持有浩鼎股票,思慮不週造成社會大眾誤會,本人深感遺憾與歉疚。

各界關切小女認購浩鼎生技股票資金來源,係本人及內人依美國法律規定之「父母贈與」,包括股票(含Optimer Pharmaceuticals與其他公司)及現金。2012年,國際知名藥廠與美國Optimer研議併購事宜,Optimer決定出脫浩鼎所有持股,主動徵詢創辦人及主要股東是否願意認講,本人與內人婉拒。小女心痛阿姨(內人姐姐)因乳癌不幸去世,決定利用父母贈與所得及歷年積蓄,認購浩鼎生技股票,支持乳癌治療性疫苗研發。認購當時,浩鼎尚未興櫃,對於高風險的生技業,難以預測公司未來發展狀況。

本人從事醣科學研究逾三十年,將醣科學應用到癌症等疾病治療,造福世人,更是個人終身職志。2003年應邀回國,初衷就是希望幫助臺灣發展生技產業,讓臺灣品牌在全球舞臺佔有一席之地,腦海裡從未浮現個人利益的考量,更不會圖利自己的家人。對於此次受訪的發言,本人堅信沒有做出任何對不起良心之事,但過程確有瑕疵,造成各界困擾,本人萬分難過。個人亦將一本初衷,為臺灣生技研發及科學發展繼續奉獻心力,絕不會改變。

 

尹衍樑列院士? 黃偉哲:中研院應以學術為重 (2016/03/24)

中央研究院將在7月召開院士會議並選出新院士,今年是中研院有史以來第一次選出「工程科學組」院士(即一般所指的企業家院士)。據傳「工程科學組」院士候選名單中,竟有潤泰集團總裁、浩鼎大股東尹衍樑在內,對此,民進黨立委黃偉哲今(24)日表示,其實尹衍樑一直是所謂的贏家,不管是過去的宇昌案、現在的浩鼎案,他都是最大的贏家,如果諾貝爾有經濟獎的話,說不定可以考慮他,但中研院士,還是應以學術為重,這和其他各行各業的傑出人士是兩回事。

黃偉哲說,如果尹衍樑是台灣富比士雜誌前幾名有錢人的候選人,一點也不讓人覺得意外,如果他是中研院士的候選人,中研院何時增加了企管所?真的不知道。

黃偉哲表示,不過漲潮退潮、浪來浪去,其實尹一直是所謂的贏家,不管是過去的宇昌案,現在的浩鼎案,他都是最大的贏家,尹對生技業的專注,和投資眼光的精準,絕對是無人出其右,如果諾貝爾有經濟獎的話,說不定他可以考慮,但中研院士其實還是應以學術為重,中研院士它側重在學術的獨立與超然,才認為說中研院士或院長,道德的標準比較高,所以這部分和其他各行各業的傑出人士是兩回事。

民進黨立院黨團書記長陳亭妃則說,尹衍樑基本上是大家注目的焦點,今天如果他和中研院長翁啟惠有特殊關係,不會在此時此刻才被爆出來,在整個股票的持有當中,應該暫時先不要無限上綱,先把事情交代清楚,到底股票的移轉是怎麼處理的?今天如果沒有講清楚,一定會造成外界對翁啟惠在道德上有很多的質疑。

媒體問到,會不會把浩鼎案當成第二個宇昌案?陳亭妃表示,這是有人故意操作,有心人故意想把浩鼎跟宇昌案結合,但這是兩碼子事,不應該過度政治操作,而是應該把事情講清楚,否則會對生技業有很大的傷害。

 

打開浩鼎股東名單好多名人(經濟日報,黃文奇,2016/03/24)

潤泰集團投資的浩鼎生技,曾經因新藥解盲的題材,衝上生技股王,其股東陣容十分精彩,昨(23)日證實中央研究院院長翁啟惠女兒翁郁琇曾擁有3,000張股票,至今仍是股東,總統當選人蔡英文的二哥蔡瀛陽也是其股東,此外還有藝人小S的公公許慶祥、股市名人林滄海等人。

翁郁琇持有浩鼎股票時機與股價變化圖/經濟日報提供

浩鼎成立於2002年,當年由母公司美國Optimer Pharmaceuticals來台成立,後者創辦人便是浩鼎董事長張念慈與中研院院長翁啟惠。

浩鼎成立之初,台灣對生技產業一知半解,當時政府鼓勵有意回台的台灣科學家,返台創辦生技公司,當時張念慈就響應此政策,說服董事會來台投資。但成立之初募資並不順利,2007年時,蔡英文離開行政院副院長職務,協助中裕並擔任董事長,其胞兄蔡瀛陽成立的富鈦投資也投資浩鼎,後來成為前十大股東。

浩鼎成立以來知名股東概況圖/經濟日報提供

浩鼎2012年發生經營權之爭,當時,美國Optimer的執行長因為公司經營不善,且無力管轄台灣浩鼎的經營事宜,有意出售該公司持有的浩鼎股權,潤泰總裁尹衍樑受張念慈之邀,進入浩鼎。

2012年尹衍樑協助張念慈拿回浩鼎經營權,尹衍樑以6,000萬美元的價格,收購浩鼎43%、6,000萬股,後來潤泰集團也不斷增資浩鼎,成為浩鼎最大股東。自此浩鼎也與尹衍樑、潤泰集團畫上等號。

之後不少名人也成為股東,最值得注意的是,股市聞人林滄海近年投入生技股,截至2014年為止,身為「帝寶幫」名人之一的林滄海仍是浩鼎的前十大股東。

 

發展生技不該模糊「利益迴避」(聯合報,2016/03/24)

台灣生技業在往兆元產業發展的過程中,產官學界的利益迴避分際,不該被模糊掉。

浩鼎解盲失利背後,讓民眾見識到生技業產官學界的「政商緊密結合」,如果疑團無法被釐清,未來生技領域產官學界恐將因此平白蒙受外界異樣眼光,對台灣生技業發展勢必有所傷害。

生技產業跟其他新興產業一樣,都需要產官學合作,才能茁壯為兆元產業,但發展兆元產業過程中,產官學界綿密人際網絡,不該躲在政府大力扶植的光環下,規避最基本的利益迴避原則。

總統當選人蔡英文在扁政府時代擔任行政院副院長,推動生技新藥發展條例,卸任後創立宇昌生技,家族的台懋投資還參與投資,在上屆總統大選,已被外界質疑未做好利益迴避。儘管宇昌案最後被判無罪,綠營並稱宇昌案的過關是「經司法認證」,但如今看來,各方也開始質疑,是否正因宇昌案讓外界對利益迴避的界線有所曲解,進而爆出更爭議的浩鼎案。

台灣需要像生技產業這樣研發導向的產業,蔡英文與翁啟惠積極推動生技產業,某種程度上當然是愛台灣的表現。

但身為生技產業大股東的利害關係人,蔡英文貴為準總統,翁啟惠則是國家最高獨立研究機構中研院院長,在生技產業政策制定上扮演舉足輕重地位,對於解盲失利的生技新藥公司,隨便一句「希望衛福部制訂更合適的臨床試驗標準」,就已遊走在利益迴避邊緣。

更令人擔心的是,浩鼎案也披露了台灣生技產業產官學界綿密的人際網絡,甚至令外界發現竟可如此直達天聽,未來產業政策制定上,在租稅獎勵、健保藥價核定等政策上,要如何在扶植產業與圖利企業之間取得平衡?民眾如何能相信,相關政策不是以犧牲民眾健康與投資人權益為代價?

 

生技產業0變兆元煉金術 謝金河:真是世界奇蹟!(謝金河,2016/03/24)

2016年03月24日 14:52 邱怡萱

中研院院長翁啓惠捲入浩鼎炒股疑雲,引發社會關注,對此財金文化董事長謝金河直言,生技業根本就像煉金術般,在短短幾年之間搖身變成兆元產業,只是新藥題材一炒再炒,很多公司營收其實始終都是零,從另一個角度看,這根本就是世界奇蹟!

謝金河在臉書po文表示,投資人對新藥的發展一知半解卻出錢又出力,讓大股東印股票換鈔票佔盡便宜,他發現有三家新藥公司的股本短時間內迅速暴增,直可用「驚人」來形容。先以「心悅生醫」來說,2013年股本只有3700萬,但這次上興櫃,股本變成10.24億,股價一開盤265元,瞬間創造271億市值;再來是「北極星」,上興櫃前,股本從1.27億變成20.66億,股價第一天漲到150元,市值也一下子變成309.9億;第三家是「中美冠科」,股本去年上半年只有800萬,但上興櫃前變成13.14億,股價開盤90元,市值一舉躍升為118億。

「兆元生技醫藥產業造就不少百億新藥富豪,因為大家看不懂這個產業,讓掌控技術的大股東賺錢比印鈔票還快」謝金河認為,生技條例讓沒有營業額的公司可以上市櫃,也是生技公司大股東一夕身價暴漲的主因。

他先前就曾經強調,如果發展生技產業,卻只是用金錢遊戲的手段,大股東以資訊不對稱的手段,來狠狠坑殺小散戶,最後最大輸家,恐怕還是出錢又出力的無辜投資人。

(中時電子報)

 

中研院新院士名單尹衍樑也在內?(2016/03/24 )

中央研究院將在7月召開院士會議並選出新院士,今年是中研院有史以來第一次選出「工程科學組」院士(就是一般所說的企業家院士)。據傳工程科學組院士候選名單中,竟有浩鼎大股東尹衍樑在內?

因為浩鼎事件成為新聞焦點的中研院院長翁啟惠將在10月任滿,根據《風傳媒》報導,這次的工程科學組院士候選名單中包括有尹衍樑、及鈺創科技董事長盧超群。尹衍樑除了與翁啟惠在美國共同創立Optimer Pharmaceuticals公司(浩鼎圍棋子公司),近日還被爆出曾在2012年浩鼎興櫃前1周,以每股31元的低價,將3000張浩鼎股票轉給翁啟惠之女翁郁琇。隔年3月浩鼎掛牌上櫃,以每股310元掛牌。尹衍樑與翁啟惠的合作關係密切,在翁啟惠即將任滿之前,尹衍樑又被列入院士候選名單,此舉勢必會招來各界放大檢視。

(中時電子報)

 

痛批浩鼎案黃智賢:我哀中研院 (黃智賢,2016/03/24 )

浩鼎案繼續延燒,中央研究院院長翁啟啟惠女兒昨日傳出曾持有來自潤泰集團轉讓的3千張浩鼎股票,這把火勢必會纏著翁啟惠不放。自由作家黃智賢今日在臉書貼文《哀中研院》,直指翁啟惠「不是下不下台、他有沒有廉恥心的問題」,而是「這個國家有沒有一點點是非的問題」;她直言,「翁啟惠要面對的,哪裡僅止於下台?」

黃智賢文中指出,她現在最擔心的是司法不敢碰這件事情。她說,「翁大人幫眾甚多,既是國師李遠哲的小弟,又和當今皇兄結盟,一統生技江湖。司法哪能不自動退避三舍。」

黃智賢說,翁本是美國公民,在美國搞生技,搞公司,樂活得很。但前中研院院長李遠哲為了在下台前鞏固綠營在學術界的地盤,為了翁啟惠這位美國公民,創下先例。當時不惜修法,讓他以雙重國籍之尊,當上中華民國學術至尊的中研院院長。

她也批評中研院目前的環境,「拿著國家高官厚祿,有興趣研究的,不太是學術,而是台獨理論建構。有興趣鑽研的介入的,是政權和奪權。」她舉例,前中研院副研究員黃國昌可以公然一個月不上班,涉入奪權政變的太陽花之餘,還領人民俸祿。她說,「中研院的各種研究配合民進黨做政治動員與操作。」,甚至批評是「毫無章法與學術倫理。」

黃智賢臉書全文如下:

哀中研院

翁啟惠,不是下不下台的問題。

是他有沒有廉恥心的問題,是這個國家有沒有一點點是非的問題。

翁啟惠要面對的,哪裡僅止於下台 ?

但我怕,司法豈有狗膽敢碰他?尤其是翁大人幫眾甚多,既是國師李遠哲的小弟,又和當今皇兄結盟,一統生技江湖。

司法哪能不自動退避三舍。

這個國家,夠對得起他。

他,本是美國公民,在美國搞生技,搞公司,樂活得很。

但李遠哲退休以後,中研院怎能不傳承給綠營自己人 ?

沒問題。

綠朝一陣翻箱倒櫃,實在找不到一個更登樣的,來接國師李遠哲的盤。

於是,就是翁啟惠他了。

為了在下台前鞏固綠營在學術界的地盤,為了翁啟惠這位美國公民,創下先例。

舉國不惜修法,讓他以美國上大人的雙重國籍之尊,當上中華民國學術至尊的中研院院長。

翁啟惠愛做生意,從在美國時就是如此,這大概是他的人生追求。

當然,我們如果拿諾貝爾得主的規格來要求他,也太不厚道。

人家皓首窮經,追求人類的知識與福祉;翁大人孜孜矻矻,追求自家的利益與福祉,百折不撓,廣結善緣。

對於自身利益的鑽研之深,這也是一種堅持,讓人佩服。

從李遠哲到翁啟惠,中研院每下愈況。

對於政治和利益介入之深,之不負責任,獨步天下。

不上班的,論文抄襲的,逃稅的,,,,族繁不及備載,一個比一個猛。

這也是一種傳承。

國師李遠哲臨去秋波,自肥終身,已經創下永垂之典範。

台灣教育之衰頹,李遠哲的教改,摧毀了本來根底深厚的中小學教育,實在功不可沒。

中研院地位崇隆,要甚麼,沒人敢不給,要五毛給一塊,還得跪求笑納。

中研院要一大塊地搞生技,即使再捨不得,國家依然在天龍國的南港,捧出25公頃的綠地奉上。翁啟惠還嫌不夠,還要更多地。

地拿了。工程誰負責呢?可不就是翁大人的小弟,涉及論文抄襲的副院長陳建仁?可不就是翁大人推薦給蔡女皇座備位元首的陳建仁?

中研院直屬總統府,可中研院,幾年來對迂腐昏庸的馬總統,甩都不甩,基本態度是:「我諒你不敢管我!」

直到馬英九臨下台前去視察,才發現工地「一片黃沙、代誌大條」。

庸懦的馬只能大表震驚:「不是才說沒問題嗎?」

中研院拿著國家高官厚祿,有興趣研究的,不太是學術,而是台獨理論建構。有興趣鑽研的介入的,是政權和奪權。

中研院毫無章法與學術倫理。

副研究員黃國昌可以公然一個月不上班,涉入奪權政變的太陽花之餘,還領人民俸祿。

中研院的各種研究配合民進黨做政治動員與操作。

翁大人從宇昌案到浩鼎案,和今上皇族結合之深,之水乳交融,利益均霑,即使只掀開包袱之一角,已經臭不可聞。

翁大人口中的「窮畫家」女兒,可以輕鬆豪擲近一億台幣,投資未上市的生技公司,而獲利上看20億元。

你想想,31元買進,最高價是700多塊錢。

怎麼我們不會有這種好康,從天而降?

之前社會質問,翁大人竟厚著臉皮,以他自身沒有任何生技公司股票閃避社會質疑。

中研院,竟還用正式新聞稿替他開脫。

我不哀翁啟惠,因他本無恥。

我哀士大夫之無恥,是為國恥。

我哀中研院,與胡適之和蔡元培,相距何止宇宙之光年。

中研院之精神,之氣節,墓木已拱。

嗚呼哀哉,尚饗。

(中時電子報)

 

風評:翁啟惠是馬英九、還是蔡英文的地雷? (2016/03/24)

浩鼎案再掀波濤!二月下旬中研院長翁啟惠為浩鼎解盲試驗說明,「不表示失敗。」引起非議,連帶牽扯出總統當選人蔡英文家族是浩鼎大股東;蔡英文如何處理家族投資之利益迴避,還沒一個結果,一個月後,又爆出翁啟惠女兒持有浩鼎大股東尹衍樑轉讓的三千張浩鼎股票;連股市名人謝金河都傻眼直言,這會是「政壇核爆」。

浩鼎案說複雜很複雜,說簡單也滿簡單,浩鼎前身就是翁啟惠和張念慈共同創辦的公司,技轉翁啟惠的研究專利,翁啟惠在國外研究不是問題,他把技術與投資帶回台灣,也不是問題,問題在於他出任中研院長,不折不扣要受到公務員服務法的規範。

翁啟惠有沒有照規範走呢?有,他在二00七年申報財產資料,明確申報了他「信託」手中所有浩鼎前身optimeroptimer pharmaceuticals一百八十七萬股未上市股票;信託不表示他在院長任內完全不能出脫,但是,他得依法如實申報,八年之後的二0一五年底,照浩鼎聲明翁院長完全沒有浩鼎股票,也沒有技術股,彷彿憑空蒸發;結果,三千張股票到了他女兒手裡。先不論中研院長能否持有股票(中華民國律法可沒規定公務員不能持有股票,不論上市櫃或未上市櫃),但顯然他並未誠實說明他曾經信託的股票,如何處置到變成一張都沒有。換言之,翁只照規範走了一半。

問題不在股價,而在誠實

根據《聯合報》訪問尹衍樑的說法,倒是把這段空白給補齊了,因為Optimer Pharmaceuticals美籍CEO經營不佳,所以在二0一二年,原股東和若干投資的朋友「決定出資買回浩鼎股票」,當時只有尹手頭方便,就由尹出資以每股一美元買回,而後朋友再陸續跟尹買回,尹衍樑感嘆,立委用過去的投資硬套上現在的股價,完全是「時空錯置」。

尹衍樑說的沒錯,當時浩鼎甚至還沒在興櫃掛牌,股市估值不能以今日計價,但是,問題不在股價,或翁氏父女實現獲利幾個億(照資料,翁女翁郁琇賣出千張),在「浩鼎最的艱困的七百多天」裡,翁啟惠還是中研院長,如何買回如何轉出到女兒手上,都應該如實申報,或謂翁郁琇是已成年女兒,不必依公職人員財產申報,那總該有個贈與稅吧?最重要的,照浩鼎董事長張念慈的說法是浩鼎「上興櫃前曾詢問翁啟惠購買300萬股意願遭拒,因此轉而詢問翁郁琇洽購意願」,這本來就是翁曾持有的股份,又拒絕購回是為了避財產申報?避稅?還是避利益迴避?就算翁啟惠無意說謊,至少他並沒有如他所言般的誠實無欺。

翁啟惠的學術成就無庸置疑,在他的專業領域裡確乎是權威,尹衍樑捨不得這麼認真做學問的人遭到如此攻擊,然而,台灣對翁啟惠能回國發展是珍而重之的,他是第一位擁有雙重國籍的中研院院長。李遠哲當年拿到了諾貝爾化學獎,都依法放棄美國籍返國服務,二00四年李遠哲受訪時如此表白:「我認為,一般研究人員有雙重國籍的話,可以很方便地到世界各地,沒有必要放棄。但是像我這樣的人,常要代表中華民國,就應該放棄外國籍。我一回來就主動放棄,因為我不要等到一、兩年後,才被人說:『李遠哲為什麼還是雙重國籍?』我希望是『一乾二淨』。」翁啟惠不也是代表國家的人嗎?為什麼可以是雙重國籍呢?因為二00六年在他返國前,國籍法修正第二十條,排除了研究機構正副首長之適用,說這是「翁啟惠條款」也不為過,當然,也嘉惠了其他研究人員。

雙重國籍、技術股之門皆因翁而開

除此之外,二00七年通過的《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除了讓生技新藥可以享受研發和投資租稅抵減,也讓主要提供技術的研究人員得持有公司創立時百分之十以上股權,並得擔任創辦人、董事長或科技諮詢委員,不受公務員服務法的限制,這差不多就是「中研院條款」了。套用前經濟部長尹啟銘的說法,「從此,全國最高學術研究機關和企業的利益、股票、股價糾纏不清。」尹衍樑甚至可能成為今年的中研院士候選人,豈不坐實了「生技產業逐漸形成由特定學閥、財團、政治人物所構建的新利益共生系統」之說?然而,這一切除非查到內線交易影響股市、或股票實際屬翁啟惠所有的具體證據,否則很難在法律上追查到翁的責任,即便於法可容,翁和中研院卻一再強調沒有股票、沒拿技術股,偏偏股票竟在女兒手上,於政治道德和社會觀感,翁的確百口難辯。

翁啟惠兩任院長分別由陳水扁和馬英九兩位前現任總統任命,今年十月任期屆滿,馬英九總統或若有心處理,根據立法院未通過的交接條例或政治默契,中研院長都屬政權過渡期間不宜處理的重大人事,不論處理或不處理,或許都還得與總統當選人蔡英文商議。

往者已矣,更值得關切的是,這二十年來或許是政策風向使然,功利氣氛從中研院一路瀰漫到大專院校,中研院、科技部不是生物技轉就是新創,現在連教育部長人選都是「科技技轉王」,行政院長還是法定獨董兼到滿,從權力者到知識份子,從腦袋到脊樑骨都埋進錢坑,對自許要照顧公平正義的蔡政府實為警訊,不容漠視,蔡政府若不能在利益迴避上釋眾疑,對未來的產業政策推動必然造成不利影響。

 

批翁啟惠誤導民眾藍委:浩鼎新藥是失敗臨床試驗 (2016/03/24)

中研院院長翁啟惠女兒翁郁琇被爆持有浩鼎3000張股票,遭外界質疑翁啟惠在浩鼎乳癌醣分子解盲失敗後發言力挺,沒做好利益迴避;國民黨立院黨團上午舉行記者會,要求翁啟惠即刻返台說明清楚,國民黨立委陳宜民批評翁啟惠不僅未做好利益迴避,還發言誤導大眾,「很多學者都說這已經是個失敗的臨床實驗,翁啟惠還要這樣子說,呼籲翁應該回來說明,還社會公道。」

曾任高醫大副校長的陳宜民指出,翁啟惠曾說有八成的病人有產生抗體,但其實有抗體存在不是就代表有抵抗力跟治療效果,更不要說是治療性疫苗,「病人一個月打一針要打九針,病人都還只有八成五產生抗體,你覺得這會是很好的疫苗嗎?」

陳宜民舉美國進行愛滋病疫苗試驗為例,病人大約打三針就會100%產生抗體,但這還只是代表保護力只有30%,最後該試驗宣告失敗,三成保護力不可能變成新藥,照這樣來推,浩鼎只有85%產生抗體,「是不是有誤導民眾投資客之嫌,造成利益衝突?」

陳也呼籲,負責執行臨床試驗的台大醫師黃俊升應該出來說明,而不是到6月才要出國發表這項試驗,許多學者都認為這是出國「丟人現眼」,因為已經是個失敗的臨床試驗了,還要這樣講。

下周教育文化委員會將由國民黨召委來主持,國民黨團副書記長王育敏表示,將會要求翁啟惠到立法院做專案報告,將過程說清楚講明白,她也呼籲即將接任閣揆的林全必須徹底自清,新任內閣中是不是還有誰也涉入浩鼎案。

(中時即時)

 

翁啟惠女兒被爆為浩鼎大股東,謝金河:恐成政壇核爆(謝金河,2016/03/23)

週刊今天報導,中研院長翁啟惠的畫家女兒翁郁琇,曾從潤泰集團尹衍樑手中取得3000張股票,成為浩鼎第10大股東,財金文化董事長謝金河認為,假如這個爆料成真,「恐怕會是一場政壇核爆」。

這期《壹週刊》報導,翁啟惠的女兒翁郁琇,曾在浩鼎興櫃前,從潤泰集團尹衍樑手中以每股31元取得3000張股票,依據2014年浩鼎公開說明書,翁郁琇仍持有1933張,為第10大股東,若依昨天收盤價433元計算,總金額達到8億多元。

謝金河今天在臉書也表示「這恐怕會是一場風暴!」,他指出,浩鼎解盲失利後,爆出一連串的問題,包含翁啓惠獨立超然立場受質疑,小英總統家屬成員也列名第五大股東,都使浩鼎成為是非之地。

謝金河表示,有人開始用放大鏡檢視翁院長,懷疑是不是背後有重大利益,他認為這件事「恐怕會是今天政壇最重要的焦點!」

 

浩鼎大股東潤泰質設1.5萬張股票 籌資42億元 (2016/03/18)

浩鼎(4174)公告,大股東潤泰集團所屬的宜泰投資、匯弘投資,16日分別向銀行質設7500張,共1.5萬張股票,為去年12月以來第二度,若以均價400元、借貸成數7成計算,約向銀行質借42億元資金,其用途引發關注。

浩鼎今股價一度下挫18元至408元價位,跌幅高達4.2%,為宣布買回庫藏股以來低點價位。

浩鼎大股東潤泰集團所屬的宜泰投資去年12月16日也質設5000張,均價約700多元,加上這次宜泰投資、匯弘投資共質設1.5萬張,均價約400元,累計潤泰集團質設浩鼎股票已達2萬張。

浩鼎2度質設股票目的引發網友熱議,部分網友認為,董監設質張數大增,是意謂出現底部訊號,董監事心態偏多,不過也有網友認為,這次質設應該只是股價下跌導致維持率不足,增加擔保品而已。(江俞庭/台北報導)

 

周成功觀點:浩鼎新藥一個國王新衣的再現 (周成功,2016/3/4)

浩鼎日前公布抗乳癌新藥OBI-822臨床實驗的結果,沒有達到預期的療效,引起了一陣不小的風波。對這樣的結果,浩鼎董事長張念慈的回應是「跌破眼鏡的成功」!而研發合成OBI-822技術的中研院院長翁啟惠也說,就疫苗角度來看,成效良好。於是出現一個無人能解讀的說法:「科學上的成功,法規上的失敗」!

OBI-822臨床實驗的失敗,對熟悉癌症免疫療法的人來說並不意外。因為它背後免疫學的基礎並不紮實,而公開提供的實驗証据也很有限而且不完整。因此浩鼎其有責任在這個事件的科學背景上,對社會大眾作更清楚的說明。

目前發展癌症免疫療法有三個方向。一是針對癌細胞表面接受生長因子的受體,研發阻斷性的抗体。這些抗体阻斷了癌細胞接受生長因子的訊號,因此無法生長而達到療效;像治療乳癌的賀癌平或是治療大腸癌的C-225都屬於這一种類型。其次是癌細胞會想辦法抑制身體的免疫系統。我們可以同樣地用抗體來阻斷癌細胞的抑制訊號,讓被壓抑的免疫系統重新啟動,去消滅體內的癌細胞。去年唐獎得主所發展出的PD1和CTLA4就屬於這一類型的藥。第三種就是針對癌細胞特有的抗原作成疫苗,去刺激免疫系統來消滅帶有這些抗原的癌細胞。像治療因HPV感染的子宮頸癌的HPV疫苗即是。OBI-822基本上是屬於這一類的治療性疫苗。那麼OBI-822究竟有什麼樣的問題呢?

治療性疫苗通常是蛋白質,它在身體裡除了誘發特定抗体外,更重要的是還要能誘發特定毒殺T細胞。一般認為這些特定的毒殺T細胞,是消滅帶有這些抗原的癌細胞最重要的武器。OBI-822是許多癌細胞都有的抗原,但它不是蛋白質而是醣類分子。

過去免疫學研究都知道,醣類分子非常不容易誘發高親和力的抗体,需要加入特別的佐劑才行。至於醣類分子誘發特定毒殺T細胞,至今似乎還沒有人成功過!不能誘發特定毒殺T細胞的疫苗,是不太可能有治療癌症的效果!因此OBI-822能在病人身上產生抗体並不意外,而OBI-822在癌細胞表面的功能,似乎也與癌細胞接受生長訊號無關,因此它的抗体也用不上第一類免疫療法的原理。

最後一項的可能性就是利用血液中的補体蛋白去殺被抗體認識的癌細胞。翁啟惠院長實驗室的確証明過,在試管中OBI-822的抗體加上補體蛋白有殺癌細胞的能力。但是到今天為止,我們沒有看到OBI-822在動物體內,除了產生抗體外,還有任何其他免疫反應的報告,包括最關鍵的:它是否能誘發特定的毒殺T細胞?而身體會產生抗體,但無抵禦功能的例子比比皆是,像過去無數失敗的愛滋疫苗,都會產生抗體卻亳無保護效果。

當然生物醫學研究的領域中,過去認為不可能的事,不表示未來就永遠無法突破。但沒有証明OBI-822在動物体內對癌細胞有療效,就向社會大眾籌集巨資,直接用在病人身上作臨床實驗,只能用豪賭兩字形容。事後翁啟惠或是張念慈的說辭也都脫離了學術專業的本位。

六年前我發表過一篇評論針對翁啟惠院長所規劃的「生技醫藥國家型計畫」。在結尾時,我說:當國王穿上看不見的新衣上街時,絕大多數人的心態是明哲保身,作一個沉默的旁觀者者,當然也會有少數人跟在後面湊熱鬧,只有那個小孩,會無知而天真地說出心中的疑惑。我選擇了作那個小孩。顯然這段話仍適用於今日。

*作者為陽明大學退休教授

 

石之瑜專文邱義仁的曖昧,翁啟惠的堅定 (石之瑜,2016/02/23)

不論是民主選舉,開始公開股市,最忌諱的,就是擁有內幕消息的人,釋放真真假假的消息,讓選民或投資人受到引導,進而做出釋放內幕消息的人所希望看到的行為選擇。在民主選舉方面,邱義仁是台灣選舉史上發佈不實的重大新聞方面,一個破天荒的範例,但對於以權威姿態試圖影響公開股市的範例,若說要達到邱義仁的程度,是一直到這兩天才由翁啟惠展示。

邱義仁與翁啟惠的共同之處,就在於他們儼然擁有一般選民或投資大眾不能理解的壟斷性情報,再以他們特殊的身分釋出,在外人真假莫辨的情況下,只能根據他們看似權威的訊息來調整自己的行為選擇。而他們兩人的共同目標,都是幫助特定候選人或上市公司獲得更大的支持。

浩鼎研製新藥未能通過門檻,引發股市大跌。浩鼎的董事長張念慈對外宣稱,自己會與大股東尹衍樑護盤。董事長與大股東就是公司的一部分,而且是利害關係最緊密的兩個人,公司董事長與大股東對自己公司的投資行為,怎麼可以公開宣揚?其宣揚的目的,當然是要強化投資人信心,讓他們不要繼續賣公司的股票。

但投資人如果擔心大股東堅持不久,會不會強賣?之前,大陸股民就是如此反應,不就因此剛剛才折損了一個習近平的愛將蕭鋼?要是到最後,大股東突然決定撒手的話,堅持的投資人因此所遭逢的損失,誰要負責?

更妙的是,浩鼎動員了中研院院長翁啟惠出面。翁啟惠與蔡英文,與浩鼎董事長張念慈、大股東尹衍樑,以及與總統蔡英文的關係,街頭巷尾童叟皆知,他們共同構成了一個在台灣無可取代的巨無霸型生技共同體,也是目前台灣政壇上最安全,最不可能受制於司法體系的共同體。其中,翁啟惠乃是在科學技術上對社會最有公信力的夥伴。翁啟惠乃以被動受訪姿態出面,提供了猶如對股市打強心針的內線消息。

翁啟惠以「從未見過這麼漂亮」、「太成功」、「有機會成為全球第一」、「非常興奮」、「很有信心」等幾乎是迫不及待的形容詞,向都是門外漢的投資人,進行信心喊話。他並具體地透露未來「發展多元」、「有價值」、可以「運用到其他癌症」。這樣以利害不相關的第三人姿態發言,就跟邱義仁當年在319槍擊案之後,露出的著名的秘書長的神秘微笑,有異曲同工之妙。

邱義仁在槍擊案爆發後,以國安會秘書長身分召開記者會,在被問到總統傷勢是否嚴重時,他語焉不詳地給了一個完全誤導,但卻具有完全壟斷性的權威答案,他回覆記者的發問說,子彈在身上,能不嚴重嗎?記者還問總統是否步行進入醫院,他回覆說,可能嗎?他不置可否,增加了嚴重性的印象,支持者義憤填膺,邱義仁是如此以不確實重大新聞發佈的方式,調動選民的積極性。事實上,陳水扁傷勢不嚴重,自己步行進入醫院。

不論是翁啟惠或是邱義仁,都是以資訊壟斷者的身分,在操弄重大內線新聞,對於股市以及選舉公平文化與紀律的負面示範跟惡劣程度,與浩鼎董事長及大股東不相上下。絕對這不會是唯一一次,而是預告此類內線操作,與透過不實或曖昧的重大新聞發佈來影響不知情投資人或選民的作風,將構成未來我國政治經濟精英主要的統治手段之一。

*作者為台灣大學、中山大學教授

 

名家觀點-浩鼎新藥為何失敗 (2016/02/23)

台灣新藥研發的指標案,浩鼎的OBI-822,在21日宣布解盲結果未過關。這個新藥研發案有國際知名的醣化學專家翁啟惠院長主導研發,有生技產業的專家張念慈負責營運,有尹衍樑的資金支持,集所有良好條件於一身,為何還會失敗呢?

大多數的疾病會有一個相對清晰的發病機轉,只要對核心的機轉進行調控,是很有希望得到可預期的結果。如糖尿病主要是控制血糖,高血壓是控制血管的張力。但癌症不同,癌症是基因突變的結果。每個病人的癌症基因突變是不一樣的,甚至同一個癌症的內部,不同的細胞所帶有的突變的基因也是不一樣的。這使得要找出一個通用的癌症的治療方法異常困難。

OBI-822是一種針對癌症表面分子的療法。這方面的試驗有幾個成功的案例。四分之一的乳癌帶有HER2基因的增幅,導致細胞表面有HER2的數百倍上升。HER2是生長因子受器,對癌症的生長非常重要,所以,對抗HER2的抗體,可用以治療此類癌症。CD20是B細胞表面的分子,B細胞淋巴瘤的所有腫瘤細胞都帶有此分子,因此,以抗CD20的抗體治療可以殺死大多數的癌症細胞,雖然正常的B細胞也會被殺死,但此副作用是可控制的,因此抗CD20抗體廣泛的應用在治療B細胞淋巴瘤。

OBI-822的標的是翁院長團隊所發現的醣基globo-H。Globo-H是在多種癌症細胞株發現的抗原,有些學者就認為它可做為治療的標的。但研究者不知道的是癌症細胞株和癌症本身是不一樣的。癌症細胞株是相對同質性的細胞,病人的癌症細胞異質性高多了。要證明Globo-H在大多數的癌細胞表現,必需以免疫染色在病理切片上證實,但在中研院以Globo-H進行免疫染色的文獻可發現globo-H在癌症組織只有14%至75%的癌細胞表現,即使這些細胞全被殺死,還有一半的細胞存活。

這個試驗給台灣生技產業的啟示是,在進行大量投資進行臨床試驗之前,要先進行完整的臨床前試驗,把相關的病理機轉弄清楚。要找誠實敢言的專家多方評估可行性。這樣的案件再多幾件,台灣的生技產業前景堪憂。

(作者為台大病理學科教授)

(中國時報)

 

從宇昌案談學術界利益衝突的規範 (周成功,2012/01/04)

POSTED BY CHEN-KUNG CHOU ON JAN 4, 2012 IN 國家社論

本文登出時,總統大選即將落幕。但不論誰當選,都不該輕忽了宇昌案所牽引出學術界利益衝突如何規範的問題。從一個局外人來看,宇昌案當然有許多令人不解之處,譬如說Genetech花了九億美元,買下唐南珊的公司—Tanox,看中的是Tanox治療氣喘的新藥,而唐南珊手上的愛滋病藥物TNX-355如果真的有很大的市場潛力,為什麼Genetech自己不想開發,而急欲釋出它的專利?

而何大一在行政院開發基金評審過程中扮演的角色,從否決唐南珊的申請案到贊成宇昌,乃至最後接受邀請成為持股1億台幣的公司董事,難道沒有一點利益衝突的疑慮?但在宇昌案的爭議中,我觀學術界的反應是出奇的冷漠。這個現象顯示對學術界利益衝突該如何規範,我們學界的領袖們仍然缺少應有的重視。

我們首先要澄清利益衝突究竟是什麼意思?譬如說,一個科學家的所作所為,必需依循公正的原則以取得社會大家對科學界的信任。那麼維護科學界的信譽就是科學家首要的利益 (primary interest)。當然科學家也有其他利益需要維護,像是財務收入,名聲等等。當他對後者的關注可能會影響到他前者的作為時,利益衝突的疑慮就出現了。在檢討是否有利益衝突存在時,常常有人會說:我絕對不會讓我的專業判斷受到其他利害關係的影響。或是說:我以我的名譽擔保,絕不會讓利益衝突發生!還有一種常見的說辭是:請就事論事,去直接判斷我的專業作為,而不是去管我的財務關係。

這些辯解其實都錯失了建立學術界利益衝突規範的核心,那就是維繫公眾對專業的信任,如何避免社會大眾對科學家的專業判斷產生懷疑,是建立學術界利益衝突規範最基本的原則。這個道理其實很簡單,科技專業的複雜度已經使得社會大眾沒有能力去解讀專家所作決定的正確性,而有能力解讀的人往往事不關已,或不在其位。這時候科學界最需要的就是來自社會的信任。但社會大眾對科學家的信任會不會被濫用?如何確保這樣的信任是學術界的責任。學術界有責任維繫自已公正而值得被信任的形象。在這種考量下,當金錢利益的影響是顯而易見時,縱使對正確的專業判斷也要有所保留,而不該照單全收。

舉個想像的例子,何大一是國際知名的AIDS專家,如果未來宇昌的TNX-355作好後仍然請他來主持TNX-355的臨床實驗,我們都知道臨床實驗一旦成功藥品上市,會帶來可觀的金錢收入。何大一是宇昌的股東,自然會分到一大筆錢,如果這時候臨床實驗的結果有些可說,可不說的小瑕疵,利益衝突的疑慮就出現了。我們不懷疑何大一的人格或是操守,但是建立學術界利益衝突的規範,不就是要從根本去除這種瓜田李下的嫌疑!

美國國家醫學院(Institute of Medicine of National Academies) 曾組織了一個特別委員會討論醫學界利益衝突規範的問題,2009年出版了一本書,書名就叫作:醫學研究、教育與臨床的利益衝突(Conflict of Interest in Medical Research, Education and Practice)。針對上述假設性的問題,委員會給了一個非常明確的建議。為了精準傳達建議的內容,我在此直接引用原文,不作翻譯:

Academic medical centers and other research institutions should establish a policy that individuals generally may not conduct research with human participants if they have a significant financial interest in an existing or potential product or a company that could be affected by the outcome of the research. Exceptions to the policy should be made public and should be permitted only if the conflict of interest committee (a) determines that an individual’s participation is essential for the conduct of the research and (b) establishes an effective mechanism for managing the conflict and protecting the integrity of the research (RECOMMEDATION 4.1 page 4-17).

最後,這本書的首頁引了哥德的一句話,也值得提出來作為我們反省的起點:「僅僅知道是不夠的,我們必須實踐。光有意願是不夠的,我們必須執行。」(Knowing is not enough, we must apply. Willing is not enough; we must do.)

 

Share Button
本篇發表於 浩鼎&中裕新聞事件, 產業訊息。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你可以使用這些 HTML 標籤與屬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