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是全球僅次於石油第二大宗的交易商品,在全球的不同角落,每天都有數以千萬的人飲用咖啡;根據2008年東方消費者行銷資料庫(E-ICP)統計,全球咖啡消費市場每年以12-15%的速度成長,全台至少有540萬以上咖啡人口;台灣咖啡協會資料則顯示,台灣咖啡市場1年約有135億元,全球每人每年平均喝448杯咖啡,每人每年平均喝80杯咖啡。
然而,當全世界數百萬人在美好的早晨享用一杯香醇的咖啡時,大家都不知道我們除了喝到咖啡的香氣之外,同時還喝進了數百萬咖啡小農的血與汗。咖啡的價格受制於期貨市場來決定,小農沒有議價的自由,而全球四大跨國咖啡企業的投機炒賣,造成咖啡豆的價格暴起與暴跌。許多咖啡小農付出的成本比他們的收入還低,一杯一百元的卡布奇諾,讓遠在衣索比亞的農民,所獲得的利潤甚至少於一塊美金!「不公平咖啡」讓250多萬的咖啡小農處於飢餓、三餐吃不飽的生活,甚至需要接受醫療餵食,小朋友沒辦法就學,社區沒有乾淨的飲水設備。
資本主義的獲利基本方程式,就是「買低賣高」,以及「市場決定價格」。然而,富有國家無論消費多少咖啡,第三世界國家的咖啡農仍然無比貧窮,這意謂絕大多數的獲利,全被壟斷在「消費者」與「生產者」之間的「中間商」手中,這是分配出了問題,而非市場的錯。此外,咖啡價格與其說取決於產品優劣,倒不如說,股市、期貨才是咖啡價格真正的決定因素。
傳統的咖啡貿易是這樣進行的。
一、小規模耕作的小農
許多第三世界國家的咖啡小農,甚至連處理生豆、烘焙的能力都沒有(想像台灣小農,如茶農的例子好了),所以他們所生產的咖啡必須先賣給有能力處理、烘焙生豆的商人,通常是烘焙商。烘焙商向許多小農收購咖啡後,接著會賣給出口商,一家出口商通常也會和眾多烘焙商合作。接下來就跟一般國際貿易一樣,出口商賣給進口商、進口商再批次銷給大中小盤批發商,消費者則處在整個產業的最下游,通常也只能喝到「很貴卻不高貴」的咖啡。
二、大面積種植單一咖啡品種的大農場。
首先是許多大規模農場會對小農產生排擠效應,很窮的小農會轉職變成很窮的農工,其次是許多大農場會砍伐原始森林,減少動植物多樣性,大面積耕種咖啡對於生態也很不好。
簡單講,一杯咖啡極大的利潤都被中間商賺走了,所以就算消費者用再怎麼尊爵不凡的價格購買咖啡,咖啡小農還是很窮。
想了解更多咖啡產業的幕後故事,建議觀看由英國知名獨立製片導演法蘭斯兄弟所執導的電影《咖非正義》(Black Gold),透過這部紀錄片,可一窺世界上的咖啡豆危機起源何來。